• 理性表达爱国热情 担起民族振兴重任(一)
  • 日期 : 2008-05-05     点击量 : 2777

    青年学生应为树立中国国际形象承担使命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刘中民

      拉萨事件发生以来,西方媒体进行了自冷战结束以来对中国最为“妖魔化”的报道;同时又发生了奥运圣火在伦敦、巴黎等城市传递过程中遭遇藏独分子捣乱破坏的事件,以及来自西方社会抵制北京奥运的种种言行,这着实令以更加自信和合作姿态面对世界的国民深感困惑与不解。那么,中国国民尤其是青年学生究竟应该如何深入解读和反思拉萨事件和圣火传递事件呢?这也许是每个关注国运的中国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国内与国际问题的高度互动考验中国公共外交

      拉萨事件和圣火传递遭破坏事件的发生及其给中国造成的麻烦表明,中国外交所处国内外环境的复杂性远远超过其他大国。用国际政治的术语讲,西方大国国内与国际的互动主要是在经济、环境等“低级政治”(LowPolitics)领域,而中国国内与国际的互动则不仅体现在“低级政治”领域,更为关键的是“高级政治”(HighPolitics)领域的互动,台湾与西藏问题都是关系到领土、主权与国家安全的“高级政治”。大国与国际因素介入其中而凸显的国际化,导致了中国安全环境的复杂化,这需要国家大战略的设计者能够敏锐洞察诸多国内、国际因素的复杂联动交汇(以及别有用心者利用机会制造麻烦)可能导致的危机。在新时期,统筹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需要更为开阔的视野、更准确的预判、更高超的智慧,不断加强危机管理的决策与运行机制,同时更需要国民特别是作为社会精英的青年学生,保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处乱不惊的心态。对于处于战略机遇期与矛盾凸显期的中国而言,中国的公共外交的使命就在于如何把一个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国际形象呈现给世界。

      深入认识西方对华偏见的复杂动因

      从拉萨事件发生的时间节点来看,期间恰逢南方雪灾之后、两会召开之际、迎接奥运圣火之前,而更大的背景则是党的十七大之后的开局之年。普通的国人都能从中悟出事件策划者的险恶用心与图谋。但其背后还有诸多更深层次的复杂因素,诸如科索沃宣告独立、台湾选举在即、美国次贷危机波及中国、中国通胀压力加大、奥运会召开在即……,更深远的问题是中国正处在和平发展与和平崛起最为关键的时期。拉萨事件的策划者和幕后操纵者,就是要抓住中国发展关键时期国际和国内的消极因素,以拉萨事件及一系列相关事件制造中国战略机遇期的“拐点”,进而阻遏和延缓中国崛起的步伐。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在中国的国际形象呈不断改善之势。在外交政策层面(不包括历史等学术领域),中国已不再或较少使用曾用来对西方定位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甚至“霸权主义”等词的使用频率都日趋下降;在国民意识层面,国民的文化宽容意识不断增强,民众对西方的好感是在华和来华的西方人士都能感知的。然而,令国人感到愤懑和不解的是,西方媒体掀起了一股借拉萨事件妖魔化中国的“集体失范”,抛出了大量丑化中国的不实报道,更为极端的是在当下和平发展的国际潮流下,依然祭出将奥运政治化的旧旗,不切实际地重施1980年西方抵制莫斯科奥运会的故伎。西方对华偏见在社会心理层面反映了西方对一个东方大国崛起的困顿、无奈抑或是无所适从,在国际体系与国际秩序层面体现了西方对东方的歧视与傲慢。

      对中国崛起尤其是对其影响国际体系与世界秩序能力的担忧与防范心态,都一股脑地借拉萨事件进行肆无忌惮地宣泄,并力图制造所谓阻遏中国崛起的战略“拐点”。

      在对拉萨事件和圣火传递事件的反应过程中,青年学生所释放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强大的爱国行动是十分可喜的,这也是未来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所在。对于西方而言,它们一方面丑化中国,扭曲中国的国际形象,另一方面又把中国国民的爱国情感归咎于“中国新民族主义”,达到进一步丑化中国的目的。因此,青年学生需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拉萨事件和圣火传递遭破坏事件背后的复杂动因,在抒发爱国情感的同时更要有洞察复杂时局的战略意识,并把朴素的爱国情感与行动转化为服务于中华民族复兴的理性思想与行动,切忌诉诸非理性的情感宣泄与过激行为。因为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在中国与世界都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在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和平崛起有益于世界这一主流趋势和世界共识面前,西方的对华偏见是无法改变这一世界大势的。对此,青年学生尤其不要被西方舆论所左右,更不要为长期以来的“受害者心理”所困,而是要确立中国和平发展的民族自信与民族自觉,胸怀坦荡地面对并不能改变世界大势的浊流与杂音。

      青年学生应担起中国公共外交的历史使命

      随全球化信息传递与穿透能力的增强,公共外交已经成为国际“软实力”竞争争夺的制高点。早在1987年,美国官方就提出了公共外交的定义:“由政府发起交流项目,利用电台等信息传播手段,了解、获悉和影响其他国家的舆论,减少其他国家政府和民众对美国产生的错误观念,提高美国在国外公众中的形象和影响力,进而增加美国国家利益的活动。”公共外交作为在国外培植信任和理解的有效工具,其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向国外民众展示本国的正面形象,感化国外民众,以形成对本国亲和乃至认同。

      从公共外交的角度看,西方就拉萨事件对中国发起的集体性舆论攻势,就是一场公共外交争夺战。客观地说,近年来中国的公共外交正在兴起,并已融入国家的外交理念和外交政策之中。

      但是,面对西方媒体的集体强势,面对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和日益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中国公共外交的需求在不断加大,领域日趋多元化,任务会越来越繁重。因此,中国公共外交不仅需要理念的创新,更重要的是进一步细化公共外交领域与措施,更有效地整合公共外交的资源,开拓和丰富公共外交政府与非政府的渠道,等等。

      公共外交不仅有赖于国家运用各种外交资源向世界展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更需要国民尤其是青年予以广泛的支持和配合。

      客观而言,西方社会之所以在公共外交领域处于强势地位,不仅在于国家与政府较为成熟的外交机制与外交能力,同时也与其市民社会尤其是非政府组织发育成熟程度密切相关,并对配合国家主流价值观念的输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处在成长中的中国公共外交而言,不仅需要国家战略层面的谋划运筹,更需要社会的每一分子尤其是青年学生,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形成对重大国内外问题的集体理性认知和反应,进而为把一个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国际形象呈现给世界,作出自身应有的贡献。